时间: 2025-07-19 08:4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9 08:48:48
“佞臣”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那些善于奉承、谄媚,为了个人利益而讨好权贵,不择手段的臣子。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品德败坏、不忠不义的官员或下属。
在文学作品中,“佞臣”常被用来描绘那些背叛国家、陷害忠良的角色,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身边的某些官员。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那些过于讨好上司或权威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中,“佞臣”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政治体制中的腐败现象。
“佞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使用上更加强调了道德败坏和政治腐败的意味。
在**传统文化中,“佞臣”常被视为负面形象,与忠臣形成对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佞臣”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背叛、欺骗和不诚实。这种联想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些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因为过于讨好上司而被其他同事私下称为“佞臣”,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并不罕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朝堂之上,佞臣谄笑,忠言逆耳,国之不幸。”
在视觉上,“佞臣”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奸诈角色,而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尖锐、刺耳的声音,象征其不诚实和狡诈。
在英语中,“佞臣”可以对应为“sycophant”或“flatterer”,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佞臣”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复杂角色,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避免那些不诚实和自私的行为。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
1.
【佞】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 《广雅》-佞,巧也。 、 《韩诗外传》-佞,谄也。 、 《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 《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 、 《盐铁论·刺议》-以邪导人谓之佞。 、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 、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佞誉诬谀之徒。
【组词】
佞王、 佞巧、 佞感、 佞道、 佞兑、 佞禄、 佞色、 佞恶、 佞口、 佞舌、 佞言、 佞给、 佞慧
巧言谄媚的人。
【引证】
《英烈传》-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
【组词】
奸佞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