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4:28
“志洁行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志向高洁,行为美好。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高尚和行为的端正,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优雅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志洁行芳”常用来赞美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行,尤其是在强调其道德操守时。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伦理学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理想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标准。
同义词:
反义词:
“志洁行芳”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志”(志向)、“洁”(纯洁)、“行”(行为)、“芳”(美好)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明确的意义,组合起来形成了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这个成语一直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质,没有发生太大的语义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品德的高尚和行为的端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志洁行芳”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常被用来教育和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困难和诱惑面前依然保持高尚品质的人。它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赞美那些在职场或社会中表现出高尚品质的人,鼓励自己和他人向他们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志洁行芳映日月,
心怀天下照乾坤。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水、洁白的云和芬芳的花朵。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悠扬的琴声或清脆的鸟鸣,象征着纯净和高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ble and virtuous”,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高尚和行为正直。
“志洁行芳”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美,也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体现。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
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虽感时抚事,亦~。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洁】
(形声。从水,絜(jié)声。本义:干净,清洁。按:“洁”和“潔”本是不同的两个字。“洁”本音念jí,是河流名,后来成为“潔”的俗字,现在是“潔”的简化字)。
同本义。
【引证】
《管子·水地》-鲜而不垢,洁也。 、 《国语·周语》-姑洗所以脩洁百物。 、 《史记·五帝纪》-直哉维静絜。 、 《乐府诗集·陌上桑》-为人洁白皙。
【组词】
整洁、 清洁、 洁癖、 洁疾、 洁粢
3.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4.
【芳】
(形声。从艸,方声。本义:花草)。
同本义。
【引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
【组词】
芳芷、 芳苓、 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