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4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46:39
曲尽其态: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曲折地表达出事物的全部状态或情感”。它强调通过细腻、曲折的表达方式,将事物的本质或情感的复杂性完全展现出来。
“曲尽其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强调通过曲折、细腻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事物的全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
在**文化中,细腻和曲折的表达被视为一种艺术,能够更深刻地触动人心。因此,“曲尽其态”在文学和艺术评论中经常被用来评价作品的深度和细腻程度。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细腻和深刻。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深入人心、触动情感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
在我的写作中,我经常尝试使用“曲尽其态”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复杂情感,希望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产生共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曲尽其态,
洒落一地银辉,
映照着夜的静谧,
与星辰共舞,
诉说着无尽的温柔。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细腻的油画,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都曲尽其态,展现出深邃的美感。在音乐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首旋律细腻、情感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express in great detail”或“to convey with depth and nuan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细腻和深刻的表达。
“曲尽其态”这个成语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细腻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创作文学作品,提升我的表达能力。
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间者万物,悉皆含豪运思,曲尽其态。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