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1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18:17
曲尘(qū ché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弯曲的尘埃或尘土。在古代文学中,它常常用来形容微小的尘埃在光线中飘动的样子,给人一种细腻、轻盈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曲尘常用来营造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如在描述清晨或黄昏时,微尘在阳光下飘动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文艺或古风的对话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环境科学中,可能会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尘埃的**。
曲尘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仍能见到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尘埃常常被赋予一种超脱尘世的象征意义,曲尘则更增添了一层诗意和梦幻感。在文化中,尘埃也常与修行、净化心灵的概念相联系。
曲尘给人一种轻盈、飘渺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清晨的宁静、古寺的幽深或是某种超脱世俗的美。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曲尘可能不常被直接使用,但在描述一些细腻的自然景象或是营造某种文艺氛围时,这个词汇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曲尘轻舞,晨光微曦,
古道幽深,梦回千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清晨阳光透过树叶,微尘在光束中飘动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悠扬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来增强曲尘带来的梦幻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曲尘的词汇,但类似的意境可以通过描述微尘在光线中飘动的场景来表达。
曲尘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感的词汇,它不仅描绘了尘埃的细腻状态,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细腻度和美感。
1.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2.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