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0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4:07:50
“五识”在术语中指的是人的五种感官知觉,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这五识分别对应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在哲学中,五识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是心识活动的一部分。
“五识”源自经典,随着的传播,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到汉语中。在古代汉语中,五识的概念与中医的五行理论有一定的关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识主要在**语境中使用。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文化中,五识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理解。它不仅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理解自身和世界的一种方式。
五识的概念让人联想到感官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通过感官体验世界的美好。它激发了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和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通过五识来体验和记录周围的世界,无论是品尝一道美食,还是聆听一首音乐,五识都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五识:
眼识绘彩,耳识谱曲,
鼻识寻香,舌识品味,
身识触感,五识共舞,
感知世界,心灵之窗。
五识的概念可以让人联想到丰富多彩的视觉艺术和音乐作品,每一识都能激发不同的艺术创作灵感。
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中,类似的感官分类也有提及,但不如**中的五识概念那样深入和系统。
五识的概念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感官体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五识的概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世界。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