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5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57:40
同仇敌忾(tóng chóu dí kài)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共同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其中,“同仇”指的是大家共同对某人或某事怀有仇恨,“敌忾”则是指对敌人的愤怒。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表现出强烈的敌意和战斗意志。
在文学作品中,同仇敌忾常用来描述在面对外敌或共同威胁时,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抗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共同问题时的团结和一致性。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政治分析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国家或团体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统一战线。
同义词:
反义词:
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多用于描述国家或民族在面对外敌时的团结和战斗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也可以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团结对抗。
在文化中,同仇敌忾体现了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的重要性。在面对外部威胁或困难时,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和危机中都有所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团结和战斗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人们能够放下个人利益,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扬的。
在日常生活中,同仇敌忾可以用来形容在面对共同问题时的团结和一致性。例如,在社区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居民们可以展现出同仇敌忾的精神,共同采取行动,改善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同仇敌忾心相连,
共赴风雨路不偏。
团结一心战困难,
胜利曙光在前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手挽手,面对共同的敌人或挑战,展现出坚定的眼神和团结的姿态。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或战斗歌曲,来表达这种团结和战斗的精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nited against a common enemy”或“rallying against a common foe”,虽然不如同仇敌忾这个成语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团结对抗共同敌人的意思。
同仇敌忾这个成语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共同的问题和挑战时,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的。
春秋时期流传一首歌谣,歌词大意是: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他,并让乐工演唱周天子酬谢诸侯的《湛露》和《彤弓》以表示愿意结盟共同对付外敌
1. 【同】 ——见“胡同”hútòng。
2.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
3.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4.
【忾】
(形声。从心,气声。 本义:叹息,感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忾,大息也。 、 《诗·曹风·下泉》-忾我寤叹。 、 《礼记·祭义》-忾然心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 《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