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0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02:04
履践(lǚ j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履行实践”或“实际执行”。它强调的是将计划、承诺或理论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来验证或实现某事。
在文学中,“履践”常用来描述人物的行动和实践,强调其行为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教育学或哲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讨论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同义词中,“实践”强调的是实际操作,“执行”侧重于按照计划或命令行动,“落实”则强调将计划变为现实。反义词中,“空谈”指的是只说不做,“理论”是未经过实践验证的想法,“设想”则是尚未实现的计划。
“履践”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履”字原指鞋子,引申为行走、实践;“践”字则直接有践踏、实践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等,已有使用类似概念的记载,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履践”与儒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紧密相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被用来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育和商业领域。
“履践”这个词给人一种踏实、务实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仅说得好,而且做得好的人,激发人们对实际行动的尊重和追求。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常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时候“履践”这个词就非常有指导意义。它提醒我,无论学*了多少理论,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履践如风,行云流水间,理论与实践,相映成辉。”
视觉上,“履践”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实际行动中稳步前行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稳健的脚步声,象征着坚定的实践。
在英语中,“履践”可以对应为“implementation”或“practice”,虽然这些词在具体含义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通过对“履践”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在学术上有其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提醒我们要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空谈。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践】
(形声。从足,戋(jiān)声。本义:踩,践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践,履也。 、 《书大传》-践之者,籍之也。 、 《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 《礼记·曲礼上》-大夫、士入君门不践阈。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鸟兽践啄。
【组词】
践踹、 践冰、 践阼、 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