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4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48:38
“上楼去梯”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短语,它可能是一个字面意义的描述,即“上楼之后移走梯子”。这个动作通常隐含着一种断绝后路或无法返回的情境。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采取了一种极端的、不可逆转的行动,比如在某些情况下,角色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或避免退路,会上楼后移走梯子。在口语中,这个表达可能不太常见,但如果使用,通常是为了形象地描述某种决绝的行为。
由于“上楼去梯”不是一个传统成语,它的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根据字面意义组合而成的一个表达。
在**文化中,断绝后路通常被视为一种极端的、有时是必要的策略,用以表明决心或迫使自己或他人做出改变。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一种紧张或决绝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无法回头的情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需要表明坚定立场的情况,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来强调自己的决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上楼去梯,心似铁石,不再回头。”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高处,四周空无一物;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沉重的关门声或梯子被移走的金属摩擦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但类似的情境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或成语来描述。
“上楼去梯”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形象的方式来描述断绝后路的情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东汉末年,刘表把新野送给刘备,让刘备抵御曹操。同时准备让次子刘琮继承自己的位置,这让长子刘琦感到处境比较危险。刘琦请诸葛亮到自家后花园高楼上吃饭,命人把楼梯撤去,虚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要刘琦去当江夏太守脱险
他尽干些~之类的坏事。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楼】
(形声。从木,娄声。本义: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楼,重屋也。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 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组词】
教室楼;办公楼;科技楼;楼额、 楼观、 楼外楼、 楼角、 楼舍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梯】
(形声。从木,弟声。本义:便利人上下攀登(尤其建筑物)的用具或设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梯,木阶也。 、 《史记·孟荀传》-为云梯之械。 、 《墨子·公输》-闻子为梯。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身登青云梯。 、 《资治通鉴·唐纪》-梯而下之。
1. 【去梯】 后汉刘表之子刘琦,因后母不容,问计于诸葛亮,亮不言◇琦请亮登楼,去梯,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乃劝其效重耳居外。见《后汉书.刘表传》◇以"去梯"为说机密话的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