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1:3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1:32:09
“仪章”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礼仪和规章,即一系列正式的、规定的行为准则或仪式。它可以指代官方的仪式、典礼,也可以指代个人或集体在特定场合下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文学中,“仪章”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宫廷或官方场合的正式仪式,如**的登基典礼。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礼仪或正式场合的行为规范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或礼仪学,这个词会被用来详细讨论和分析各种仪式和规章。
“仪章”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仪”指的是仪式或礼节,“章”则有规章或法则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于描述正式的或传统的仪式和规章。
在**文化中,“仪章”与尊重传统和权威紧密相关。它体现了社会对秩序和规范的重视,尤其是在官方和正式的场合。在现代社会,虽然“仪章”的使用可能不如古代频繁,但它仍然是理解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概念。
“仪章”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庄重、正式和传统。它可能唤起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感,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束缚或限制,特别是在强调个性和自由的现代社会。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个传统婚礼时深刻体验到“仪章”的重要性。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传统,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仪章”:
在古老的仪章中,
我们寻找失落的和谐,
每一动作,每一言辞,
都是时间的见证。
想象一个古代宫廷的场景,穿着华丽服饰的人们按照严格的“仪章”进行仪式,背景音乐是庄重的古典乐,这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仪章”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itual”(仪式)或“protocol”(规章),它们在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中也有着类似的含义和应用。
“仪章”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描述正式仪式和规章的词汇,也是理解和尊重传统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仪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表达对传统的尊重。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章】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同本义。今称“乐章”。
【引证】
《说文》-章,乐竟为一章。 、 《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读乐章。 、 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史记·吕太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
【组词】
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