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3:14
词汇“众少”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组合,它可能是由“众”和“少”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由于“众少”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被用来强调对比,比如在描述一个群体中数量多与数量少的对比。
由于“众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可能需要创造性的解释:
“众”和“少”都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它们的词源和演变相对清晰。然而,“众少”作为一个组合,可能没有特定的历史演变记录。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强调“众少”可能意味着对多样性的认识或对少数群体的关注。
“众少”可能让人联想到平等、多样性和包容性,尤其是在讨论社会问题时。
由于“众少”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可能较为有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更常用“多数”和“少数”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众少”来强调对比或多样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其中一部分人多,另一部分人少,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上,可能联想到不同音符的组合,强调高低音的对比。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众少”的词汇,但可以通过“多数与少数”等表达来传达类似的概念。
“众少”作为一个词汇组合,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强调对比和多样性的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组合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少】
(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少,不多也。 、 《太玄·玄衡》-少,微也。 、 《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 《仪礼·乡射礼》-宾少进。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则至者少。 、 《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
【组词】
少一时、 少可、 少冗、 少甚么、 少才、 少年、 少好、 少言寡语、 少说、 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