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1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9:19:27
“心慌撩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内心极度慌乱,思绪纷乱无章。字面意思是指心里的慌乱像被撩拨一样无法平静。
在文学作品中,“心慌撩乱”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紧张、焦虑或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内心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如考试前的焦虑或等待重要消息时的不安。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反应。
同义词: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心乱如麻 反义词:心平气和、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如“心烦意乱”更侧重于烦恼和混乱,而“心慌撩乱”则更强调慌乱和无法平静。
“心慌撩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内心状态的细腻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特定情绪状态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内心的平静和稳定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心慌撩乱”这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情绪控制的期待。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会有所增加。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或压力时的那种无法控制的慌乱感。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我的思维和表达,使我更加谨慎和细致地处理情绪问题。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重要的演讲前,我感到心慌撩乱,担心自己会忘词或表现不佳。这种情绪体验让我更加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并在之后的类似场合中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慌撩乱”:
夜深人静时,心慌撩乱起,
思绪如潮涌,无法平息。
月光洒窗前,照见内心的慌乱,
愿有一双手,抚平这纷乱的波澜。
视觉上,“心慌撩乱”可能让我联想到快速跳动的心电图,或是纷乱的线条和颜色。听觉上,可能是急促的心跳声或是混乱的背景噪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bundle of nerves”或“all in a flutter”,它们都传达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绪状态。不同文化中对这种情绪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体验是普遍的。
通过对“心慌撩乱”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特定情绪状态时的作用。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准确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并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却才上胡梯,踏了个空,争些儿跌了一交,因此心慌撩乱。
他正~地寻思着过去和目下的事。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慌】
3.
【撩】
揭起,向上掀起
【组词】
用手舀水浇洒
【组词】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