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2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7:21:20
剔蝎撩蜂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挑逗蝎子和招惹蜜蜂,比喻故意招惹恶人或危险的事物,自找麻烦。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明智的行为,即明知有危险还要去挑衅或招惹。
在文学作品中,剔蝎撩蜂 常用来形容那些鲁莽或不自量力的行为,如在古典小说中描述某些角色故意挑衅强敌。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某人不要去招惹不该招惹的人或事。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分析某些人的冒险行为或自我毁灭倾向。
同义词:自找麻烦、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反义词:避重就轻、明哲保身
剔蝎撩蜂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从古代人们对蝎子和蜜蜂的自然恐惧中衍生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剔蝎撩蜂** 反映了人们对自我保护和避免不必要冲突的重视。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不理智和危险的行为。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不顾后果、鲁莽行事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有人故意挑衅或招惹麻烦,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们的行为,提醒他们要三思而后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剔蝎撩蜂,自寻烦恼生。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蝎子和蜜蜂的图像,以及它们攻击时的情景。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蝎子尾巴的嗖嗖声和蜜蜂的嗡嗡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kicking a hornet's nest" 或 "picking a fight with a bear",都是比喻招惹不该招惹的对象。
剔蝎撩蜂 这个成语在描述某些危险或不明智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行为的愚蠢,还强调了后果的严重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常是个争龙斗虎,剔蝎撩蜂。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你待要~惹战斗,劝着对越不瞅,你待要与唐家做对头。”
1.
【剔】
(形声。从刀,易声。本义:分解骨肉,把肉刮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为鬄之或体。-剔,解骨也。 、 《通俗文》-去骨曰剔。
【组词】
剔股;剔肉;剔骨头
2.
【蝎】
毒虫名。也称“钳蝎”。节肢动物门,蜘蛛纲,蜘蛛亚纲,蝎目。
【引证】
《说文》-蝎,蝤蛴也。从虫,曷声。 、 《国语·晋语》-虽蝎焉避之。 、 《国语·鲁语》-虽蝎谮之。
【组词】
蝎梢、 蝎蝎螫螫、 蝎子、 蝎唇、 蝎子妈
3.
【撩】
揭起,向上掀起
【组词】
用手舀水浇洒
【组词】
4.
【蜂】
(形声。从虫,夆(fēng)声。本义:蜂,一种昆虫。有蜜蜂、胡蜂、细腰蜂等。特指“蜜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蜂,飞虫螫人者。 、 《左传·僖公十二年》-蜂虿有毒。 、 《汉书·文元传》-蜂目而豺声。 、 《论衡·言毒》-蜜为液,蜂则阳物也。
【组词】
蜂虿、 蜂臣、 蜂扇蚁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