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0:27
“懦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懦”和“谨”。其中,“懦”通常指胆小、缺乏勇气,而“谨”则指谨慎、小心。结合起来,“懦谨”描述的是一个人既胆小又谨慎的性格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懦谨”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过于谨慎、不敢大胆行动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过于小心,缺乏决断力。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会用“懦谨”来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或决策风格。
同义词中,“胆怯”强调的是害怕,而“谨慎”则更多指小心,与“懦谨”中的“谨”相呼应。反义词中,“勇敢”和“果断”都是积极正面的词汇,与“懦谨”形成鲜明对比。
“懦”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软弱。“谨”字则源于《诗经》,意为小心、慎重。两个字结合形成“懦谨”,描述了一种性格特征,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如《左传》等。
在**传统文化中,谨慎被视为一种美德,但过度谨慎则可能被视为缺乏勇气。因此,“懦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带有贬义,尤其是在强调果断和勇气的社会环境中。
“懦谨”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犹豫不决、缺乏自信的形象。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轻微的负面情绪,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不够积极主动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在决策时表现得过于懦谨,这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通过观察和交流,我发现鼓励他们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懦谨之心,如秋叶之颤,不敢迎风而立。”
视觉上,“懦谨”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小心翼翼、步履蹒跚的人。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轻柔、谨慎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timid and cautious”,但在不同文化中,对这种性格特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懦谨”这个词在描述性格特征时非常有用,它揭示了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类词汇的深层含义和用法对于提高沟通效果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和实际应用,我对“懦谨”的理解更加全面,也认识到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1.
【懦】
(形声。从心,需声。本义: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懦,驽弱者也。 、 《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 、 《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三国演义》-众皆笑其懦,不青坚守。 、 唐·韩愈《原毁》-懦者必怒。
2.
【谨】
(形声。从言,堇(qín)声。本义:谨慎,小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谨,慎也。 、 《诗·大雅·民劳》-以谨无良。 、 、 《荀子·王制》-谨畜藏。 、 《楚辞·怀沙》-谨厚以为厚。 、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之。 、 清·张廷玉《明史》-不自谨惜。 、 清·刘开《问说》-谨护其失。
【组词】
谨畏、 谨肃、 谨言、 谨厚、 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