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4:39
打盹儿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短暂地小睡或打瞌睡。它通常指的是在白天非正式的、非计划的小睡,时间通常很短,可能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在口语中,“打盹儿”常用来描述人们在疲劳或无聊时的小憩,如在办公室、公交车上或在家的沙发上。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宁静或慵懒的午后场景。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心理学,它可能与睡眠研究相关,讨论短时间睡眠对健康的影响。
同义词:小憩、瞌睡、假寐 反义词:清醒、警觉、熬夜
同义词中,“小憩”强调的是短暂的休息,而“瞌睡”和“假寐”则更侧重于半睡半醒的状态。反义词则与保持清醒或长时间不睡相关。
“打盹儿”一词在汉语中历史悠久,其构成是“打”(做某事)加上“盹儿”(小睡),形成了一个动词短语,用来描述这种特定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午睡或打盹儿有时被视为一种养生的方式,尤其是在老年人中。它反映了人们对休息和放松的重视,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
“打盹儿”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轻松和舒适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松身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在午饭后感到困倦,这时我会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打盹儿几分钟,这有助于我恢复精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午后阳光温柔,我在书页间打盹儿,梦回那遥远的故乡。”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老人在摇椅上轻轻摇晃,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睛微微闭合,这就是“打盹儿”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伴随着轻柔的风声或远处鸟儿的鸣叫。
在英语中,“nap”或“doze”可以对应“打盹儿”。不同文化对这种短暂休息的态度和惯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班牙文化中的“siesta”就是一种更正式的午睡惯。
“打盹儿”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它捕捉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即短暂的休息和放松。了解和使用这个词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这种行为,还能增进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惯的理解。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盹】
(形声。从目,屯声。本义:闭目小睡)很短时间的睡眠。
【组词】
打盹、 盹寐、 盹困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