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2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22:25
词汇“外妇”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外来的妇女”或“外籍妻子”。由于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推断。
“外妇”字面意思是指来自外地的妇女或外国的妇女。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可能指的是嫁入家族的外地女子,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指的是外籍妻子。
在文学作品中,“外妇”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特别是如果故事背景涉及多地域或跨国婚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社区或讨论特定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可能会在讨论婚姻制度或移民问题时提及。
“外妇”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外”和“妇”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外部”和“妇女”。在历史上,这个词汇可能随着婚姻制度和移民模式的变化而有所演变。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外妇”可能带有特定的社会意义,比如在讨论族群融合、文化适应或婚姻选择时。
对于这个词汇,可能会有一种异国情调或文化差异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思考。
由于这个词汇的使用并不广泛,个人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与“外妇”相关的经历。
在创作中,可以将“外妇”作为一个角色,探索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冲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穿着异国服饰的妇女,站在陌生的环境中,周围是不同的建筑和人群。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外籍妻子或外来妇女,但其使用和文化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外妇”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于外来者和文化交流的关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 、 《广雅》-女子谓之妇人。 、 《仪礼·士丧礼》。注:“妻妾子姓也。”-妇人侠床。 、 《礼记·曲礼》-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组词】
少妇;孕妇;媳妇;妇驵、 妇政、 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