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5:37
外婚:这个词汇指的是一个人与自己原生家庭或社群以外的人结婚。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外婚通常指的是与不同种族、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结婚。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外婚可能被用来探讨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或爱情的力量。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外婚可能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讨论朋友或名人的跨文化婚姻。 专业领域: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外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涉及族群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
同义词:跨文化婚姻、异族婚姻 反义词:内婚(与同一族群或社群内的人结婚)
词源:外婚一词源自拉丁语“ex-”(外)和“nuptialis”(婚姻的),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和基本含义。 演变: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外婚的概念和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加普遍和接受。
意义和影响:外婚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但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和适应问题。在某些文化中,外婚可能受到鼓励,以增强社会多样性和包容性;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面临传统和**的限制。
情感反应:外婚可能引起好奇、尊重或担忧,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联想:联想到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爱情超越文化界限的力量。
经历或故事:分享一个朋友或亲戚的外婚经历,讨论他们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建立和谐的家庭。
诗歌:
在爱的光芒下,
跨越山川与海洋,
外婚的桥梁,
连接心灵与心灵。
视觉联想:想象一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夫妇,手牵手走在异国的街道上,周围是融合的文化元素。 听觉联想:听到不同语言的交织,婚礼上混合的音乐,象征着两种文化的融合。
比较:在不同文化中,外婚的接受程度和实践方式各异。例如,在西方社会,外婚较为普遍且被广泛接受,而在某些亚洲或非洲社会,可能仍存在较大的社会压力和传统限制。
理解:外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它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的反映。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外婚这一概念,有助于增进对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认识,促进跨文化沟通和理解。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婚】
(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
妻之家。
【引证】
《说文》。王筠句读:“下文:姻,婿家也。”-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