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0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3:07:14
词汇“利口辩给”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利”、“口”、“辩”和“给”。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利口辩给”字面意思是指说话敏捷、能言善辩,善于用言语说服别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口才好,能够迅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说服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利口辩给”常用来形容主角或重要人物的口才,如在历史小说中形容谋士或外交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辩论能力或销售技巧。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词汇也经常被使用。
“利口辩给”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口才的重视。在古代,能言善辩的人往往能在政治和社交场合中占据优势,因此这个成语在历史上一直有其应用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在儒家文化中,善于言辞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有智慧和修养的。因此,“利口辩给”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积极的含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能够在关键时刻用言语解决问题的人。在思维和表达上,它鼓励我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便更好地沟通和说服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使用了“利口辩给”这个词汇来形容一位演讲者,他以出色的口才和逻辑清晰的论点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利口辩给如流水,言辞之间显智慧。”
想象一个辩论赛场,选手们激烈地争论,他们的言辞如同利剑一般锋利,这就是“利口辩给”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t”或“persuasive”,它们都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和说服力。
通过对“利口辩给”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口才在沟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能力的象征,它鼓励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断提升自己,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你这不过是~,强词夺理罢了。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
4.
【给】
(形声。从糸,合声。本义:衣食丰足;充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给,相足也。 、 《国语·周语》-事之供给。 、 《齐民要术·序》-岁岁广开,百姓充给。 、 《韩非子·有度》-则日不足,力不给。 、 《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组词】
给富、 给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