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0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05:29
“南来北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人们从南方来,向北方去,或者从北方来,向南方去。基本含义是指人们来来往往,形容交通繁忙,人流不断。
“南来北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南来北往”常常与旅人、商人、迁徙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流动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形容城市化进程中的繁忙景象。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繁忙和活力。联想上,我会想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繁忙的街道和不断流动的生活节奏。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火车站看到南来北往的旅客,感受到了生活的忙碌和人们的奔波,这让我对“南来北往”这个词汇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南来北往的旅人啊,在时光的河流中穿梭,留下一串串足迹,编织成岁月的诗篇。”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繁忙的火车站场景,人们匆匆忙忙地走过;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快节奏的旋律,象征着生活的忙碌和不断前进的步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ing and going”,但“南来北往”更具体地指向了方向性,而“coming and going”则更泛指来来往往的动作。
通过对“南来北往”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描绘了物理上的移动,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流动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所以这镇上就开了不少店铺,招徕着那些~的人们。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4.
【往】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往,之也。 、 《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 、 《易·咸》-憧憧往来。 、 《国语·晋语》-吾言既往矣。 、 《庄子·逍遥游》-往而不返。 、 《庄子·天道》-往见老聃。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随其往。 、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组词】
前往、 往造、 往教、 往旋、 往蹇来连、 往人、 往至、 往程、 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