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1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11:47
“授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授”和“受”两个字组成。“授”意味着给予、传授,而“受”则表示接受、领受。因此,“授受”整体上指的是给予和接受的过程,通常用于描述知识、物品、权力等的传递和接收。
在不同的语境中,“授受”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含义:
“授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周礼》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授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正式或庄重的场合。
在**文化中,“授受”常常与师徒关系、家族传承等传统价值观念相联系。它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授受”一词给人以庄重、正式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师徒关系、家族的传承或是权力的交接。这种联想往往带有一定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在个人生活中,“授受”可能体现在家族传统的继承,如家族企业的交接,或是个人技能的传授,如父母教孩子某种手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授受”来表达知识和情感的传递:
岁月如梭,授受之间,
父辈的智慧,儿孙的心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古典音乐来营造一种庄重、传承的氛围。
在英语中,“授受”可以对应为“convey”和“receive”,但在正式的权力交接场合,可能会使用“inauguration”或“handover”。
“授受”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涉及物品和知识的传递,还涉及到责任、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授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社交和情感关系。
1.
【授】
(会意。从手,从受,受声。本义:给予;交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授”应是后起字。-授,予也。 、 《周礼·邻长》-则从而授之。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数也。”-献俘授馘。 、 《国语·鲁语》。注:“与也。”-今日必授。 、 《资治通鉴》-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组词】
授受、 授兵、 授官厅、 授玉、 授室、 授赏、 授简、 授以全权;授位、 授政
2.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