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4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0:13
愤然作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愤怒而改变脸色。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或看到不公正现象时,情绪激动,脸色变得严肃或愤怒。
在文学作品中,愤然作色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增强故事的情感张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气得脸都变了”等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情绪反应的案例分析。
愤然作色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其使用历史悠久,广泛见于各种古代文献和现代文学作品中。
在文化中,愤然作色** 体现了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强烈反感。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个体在面对不公时的情绪反应和社会责任感。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不公正的厌恶。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在面对压迫和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改变世界。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看到朋友被不公正对待,我愤然作色,站出来为他辩护,最终帮助他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当夜幕低垂,不公如影随形,我愤然作色,誓言点亮星辰,驱散黑暗。”
视觉上,愤然作色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紧皱的眉头和紧握的拳头。听觉上,可能是一声愤怒的呼喊或坚定的宣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urn red with anger" 或 "flare up in ang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是相似的。
愤然作色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也反映了社会对正义的追求。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传达对不公正的强烈反感和社会责任感。
帝愤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
1.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