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4:41
词汇“戍口”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戍口”字面意思是指守卫的关口或边防的哨所。在古代,戍口通常指的是军队驻守的边境要塞或关隘,用于防御外敌入侵。
“戍”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守卫、驻守,而“口”则指关口、入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戍口”一词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淡出,但在历史和军事领域仍保留其特定的含义。
在**古代,戍口是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防御体系和边疆管理。它也体现了古代士兵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提到“戍口”,可能会联想到边疆的荒凉、士兵的孤独和坚守,以及历史的沧桑感。这种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戍口”一词很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提及。例如,在参观古代边防遗址时,导游可能会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戍口的作用。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戍口”作为背景,描绘古代士兵的生活和情感,营造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边境的防御设施,如英语中的“fort”或“border post”。
“戍口”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和军事历史,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1.
【戍】
(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戍,守边也。 、 《管子·地数》-武王立重泉之戍。 、 《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组词】
戍人、 戍守、 戍客、 戍逻、 戍役、 戍将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