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22:3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22:35:17
平型关战斗: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1937年9月25日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后改称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对日军进行的一次著名伏击战。这场战斗是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在文学作品中,平型关战斗常常被用来象征**人民的英勇和坚韧。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简化为“平型关大捷”来快速传达战斗的胜利意义。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平型关战斗则是详细分析战术、战略和历史影响的案例。
同义词:平型关大捷、平型关胜利 反义词:平型关失利(虽然不存在这样的词汇,但可以理解为与“胜利”相对的概念)
平型关战斗的名称来源于战斗发生的地点——平型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已经成为抗日战争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其意义和影响力在历史教育和社会记忆中得到了传承和强化。
在,平型关战斗被视为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在精神上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这场战斗的历史地位在社会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提到平型关战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英勇、牺牲和胜利。这种情感反应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与朋友讨论历史话题时提到平型关战斗,分享我对这场战斗的理解和感受,以此来增进我们对国家历史的共同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平型关上,风烟滚滚, 英雄血染,战旗猎猎。 一战成名,千古传颂, 民族脊梁,永铸心中。”
想象一幅画面:平型关的山岭上,硝烟弥漫,战士们英勇奋战。配合着激昂的军乐,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能够深刻地传达出战斗的紧张和壮烈。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战斗可能会有不同的命名和历史评价,但平型关战斗作为**人民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其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是独特的。
通过对平型关战斗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场战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使用这样的历史词汇,对于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1.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2.
【型】
(形声。从土,刑声。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用木做的叫模,用竹做的叫范,用泥做的叫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侀-型,铸器之法也。 、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水曰准,曰法;木曰模,竹曰笵;士曰型。 、 《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 、 谢灵运《命学士讲书》-凝土亦能型。
【组词】
纸型;剂型;砂型;造型;铸型;模型
3.
【关】
(形声。从门,丱(guān)声。金文作“門”,象门里有门闩形,本象形字。小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本义:门闩)。
门闩。闩门的横木。
【引证】
《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 《史记·魏公子列传》-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
【组词】
关牡、 关楗、 关龠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5.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