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4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44:11
投畀豺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某人扔给豺狼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进行极其严厉的惩罚或报复,通常是指将某人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使其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文学作品中,投畀豺虎 常用来形容对恶人的极端惩罚,强调正义的严厉和不可妥协。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法律、道德或社会正义的场合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
投畀豺虎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刑法观念,当时认为对极恶之人应当施以极刑,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强调正义和法律的严厉性时,仍会被引用。
在传统文化中,投畀豺虎** 体现了对恶行的不容忍和对正义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使用更多地体现在法律和道德的讨论中,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恶行的憎恶,使用时往往能激发听众对正义的支持和对恶行的谴责。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法律案件或社会不公时,可以用来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将 投畀豺虎 融入对正义的赞颂:
正义之剑高悬, 恶行无处遁形, 投畀豺虎, 以示天理不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恶人被置于荒野,四周是豺狼和**,强调其面临的极端危险和惩罚。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激昂的旋律,以增强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扔给狮子”或“置于死地”,都用来形容对某人施以极端的惩罚。
投畀豺虎 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强调正义和法律的严厉性时,仍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化中的正义观念。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况且,未能将坏人“~”于生前,当然也只好口诛笔伐之于后身。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畀】
给与。
【引证】
《诗·鄘风·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组词】
畀赋
3.
【豺】
(形声。从豸(zhì),才声。从“豸”,表示与野兽有关。本义: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犲。-豺,狼属,狗声。 、 《尔雅》-豺,狗足。 、 《苍颉篇·解诂》-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也。 、 《吕氏春秋·季秋》。注:“似狗而长毛,其色黄。-豺则祭兽。 、 《史记·司马相如传》-搏豺狼。 、 《资治通鉴》-曹公,豺虎也。
按,一种野犬,比狼小,毛色较黄,胆子也较狼小,有时夜间成群猎食,但多半是单独或成对出猎,主要吃腐肉或小动物(如家禽)。
4.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