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07:1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07:12:54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是一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概念,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指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威胁到现有大国的地位时,战争往往不可避免。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国际政治中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和紧张关系。
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2年提出,用以解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这个概念直接来源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观察,但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中,修昔底德陷阱被广泛讨论,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个概念提醒人们注意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并促使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寻找避免战争的策略。
提到修昔底德陷阱,人们可能会感到一种紧张和不安,因为它暗示了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和战争。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源于对历史战争的记忆和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修昔底德陷阱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际政治或历史时,了解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大国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在诗歌或故事中,修昔底德陷阱可以被用来比喻个人或团体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冲突,例如:
在权力的棋盘上,修昔底德陷阱悄然展开, 每个棋子都在为未来的王座而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大国在地图上对峙的场景,象征着修昔底德陷阱的紧张关系。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紧张或战争主题的音乐,以增强这种冲突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修昔底德陷阱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理论和概念在其他文化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等表达。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和战争。了解这个概念不仅对专业学有帮助,也能在更广泛的语境中提供深刻的见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增强对国际政治和历史的理解。
1.
【修】
(形声。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修,饰也。 、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 《楚辞》-美要眇兮宜修。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
【组词】
修容、 修词、 修饰边幅、 修娖
2.
【昔】
(象形。象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本义:干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昔,干肉也。
3.
【底】
(形声。从广(yǎn),氐(dǐ)声。本义:止住;停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底,止居也。 、 《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底。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5.
【陷】
(会意兼形声。从阜(fù);从臽,臽(xiān)亦声。据金文,象人掉进陷阱形。本义:坠入,掉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陷,高下也。一曰陊也。 、 《论语》。孔注:“下也。”-不可陷也。 、 《国语·鲁语》。注:“坠也。”-上陷而不振。 、 《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拥而入,人马俱陷。
【组词】
陷狱、 沉陷
6.
【阱】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井声。本义:陷阱,为捕捉野兽的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阱,陷也。 、 《汉书·食货志下》。师古曰:“阱,穿地以陷兽也。”-使入陷阱。 、 《周礼·雍氏》-春令为阱获沟渎之利于民者。 、 《礼记·中庸》-罟获陷阱。 、 李白《君马黄》-猛虎落陷阱。
【组词】
猛虎落阱;阱鄂、 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