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0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03:35
恚怨(huì yu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不满或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产生的怨恨和愤怒情绪。它强调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持续的心理状态,通常涉及对他人的不满或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恚怨”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受到背叛或不公正对待后的心理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怨恨”、“愤怒”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恚怨”作为一种情感状态的成因和影响。
同义词中,“怨恨”更侧重于对特定对象的长期不满,“愤怒”则更强调瞬间的强烈情绪反应。反义词则体现了与“恚怨”相反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恚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恚”字古已有之,意为愤怒、怨恨,“怨”字则指不满、怨恨。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强调了情感的深度和持续性。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作品中,这个词汇经常被用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在传统文化中,“恚怨”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相冲突,强调个人应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和谐为重。然而,在某些历史时期或特定社会背景下,如战乱或政治动荡时期,人们的恚怨情绪可能会被放大,甚至转化为社会的动力。
“恚怨”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深陷困境、无法释怀的情绪状态。这种情感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或误解,这时候“恚怨”可能会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学会处理和释放这种情感,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恚怨”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
恚怨如潮涌,心海波涛翻。 夜深人静时,独对月明叹。
视觉上,“恚怨”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压抑的场景,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荒凉的废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音乐或悲凉的歌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哀伤和不满。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resentment”或“grudge”来表达类似的情感。这些词汇也强调了长期的不满和怨恨,但在表达上可能不如“恚怨”那样具有文化特色。
通过对“恚怨”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情感状态的复杂性和它在个人及社会层面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敏感和理解。
1.
【恚】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恚,恨也。 、 《广雅·释诂二》-恚,怒也。 、 《战国策·齐策三》-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 《管子·地员》-恚目。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恚而语女曰。 、 《明史》-懋卿恚甚。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承畴大恚。
【组词】
恚碍、 恚忌、 恚忿、 恚责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引证】
《汉书》-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