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7:25
词汇“恕躬”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
“恕躬”一词的字面意思并不明确,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从字面上看,“恕”通常指宽恕、原谅,而“躬”可以指身体的前倾,或者引申为谦卑、恭敬的态度。结合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推测“恕躬”可能指的是以谦卑的态度宽恕或原谅某人。
由于“恕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深刻的谦卑和宽恕的情感。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几乎不会被使用。
由于“恕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实际的例句。以下是一个假设的例句:
由于“恕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它可能是由两个常用字组合而成的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
在中华文化中,谦卑和宽恕被视为美德。因此,如果“恕躬”这个词被使用,它可能是在强调这种文化价值观。
“恕躬”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种温和、宽容的情感,以及对他人错误的理解和原谅。
由于“恕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恕躬”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
由于“恕躬”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不太可能与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相关联。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恕躬”的词汇,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恕躬”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谦卑和宽恕的价值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然而,由于其使用频率较低,它在日常交流中的实用性有限。
1.
【恕】
(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恕,仁也。 、 《孟子》-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声类》-以心度物曰恕。 、 《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 《墨子经上》-恕,明也。 、 《礼记·中庸》。注:“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忠恕违道不远。 、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组词】
恕直、 恕心、 恕实、 恕道
饶恕,宽恕。
【引证】
《战国策·赵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组词】
恕谅、 恕免、 恕辞
2.
【躬】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躬,身也。 、 《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 、 《论语》。孔注:“直身而行。”-吾党有直躬者。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躬腠胝无胈。 、 马中锡《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 、 《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 、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组词】
躬体、 躬先士卒、 躬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