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4:10
受禅(shòu shà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接受禅让。在**古代,禅让是指君主将帝位传给有德行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子嗣。这种传位方式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德治和贤能政治的理念。
受禅一词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描述古代帝王传位的场景。在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历史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具有特定的学术意义。
同义词:禅位、让位、传位 反义词:篡位、夺位、继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角度不同,禅位和让位更侧重于主动和自愿的传位,而传位则是一个更中性的词汇。反义词则强调了非自愿或非法的权力转移。
受禅一词源于古代**的政治实践,特别是在周朝之前的传说时期,如尧舜禅让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非血缘继承的权力转移。
在**传统文化中,受禅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政治行为,体现了君主的谦逊和对国家未来的考虑。这种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了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
受禅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和崇高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远见。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深思。
在现代社会,受禅的概念虽然不再适用于政治领域,但其背后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谦逊和为团队考虑的品质仍然受到推崇。
在诗歌中,受禅可以被用来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或知识的传递:
岁月如流,智慧如禅, 一代传一代,心灯不灭。
受禅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庄严场景,或者是历史剧中的特定音乐和视觉效果,如古装剧中的朝堂议事和君臣对话。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权力转移方式可能被称为“退位”或“让位”,但受禅这个词汇因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在**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受禅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体现了古代*对德治和贤能政治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禅所蕴含的谦逊和为他人考虑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和工作中。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禅】
(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禅,祭天也。 、 《风俗通》-正失禅谓壇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