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3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1:31:32
时限:指特定的时间限制或期限,通常用于规定某项活动、任务或**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之前完成。
时限一词由“时”和“限”组成,其中“时”指时间,“限”指限制。在古代汉语中,“时限”一词并不常见,更多使用“期限”来表达类似概念。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时限”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社会,时限是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高度重视和对任务完成的紧迫感。
时限常带来紧迫感和压力,但也激发人们的动力和效率。它让人联想到倒计时、冲刺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大学期间,我曾参与一个团队项目,时限非常紧迫。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熬夜,最终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项目,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时限的重要性。
诗歌:
时限如箭,穿梭在日月的轨迹,
紧迫中,我们编织梦想的网。
每一分秒,都是生命的馈赠,
在时限的边缘,我们绽放光芒。
视觉:时限可以联想到倒计时的数字、时钟的指针快速转动。 听觉:时限可以联想到倒计时的声音、紧张的背景音乐。
在英语中,“时限”对应词汇为“deadline”,源自新闻业,最初指报纸截稿的最后期限。在不同文化中,时限的概念普遍存在,但其表达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时限是管理和利用时间的重要概念,它不仅在专业领域中至关重要,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合理利用时限,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压力,并带来成就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时限的用法和意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限】
(形声。从阜,艮(gèn)声。阜,土山,与山势有关。本义:阻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限,阻也。 、 《楚辞·怀沙》-限之以大故。 、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组词】
限绝、 限隔、 限带、 限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