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4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42:12
“光秃秃”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物体表面没有覆盖物或装饰,通常用来描述土地、树木、山丘等自然景观或物体表面缺乏植被或装饰的状态。它传达了一种裸露、无遮蔽的感觉。
“光秃秃”这个词源于汉语,其字面构成“光秃”本身就表达了无覆盖的状态,加上重复的“秃”字,加强了这种无装饰、无遮蔽的意味。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光秃秃”常与自然景观的描写相关,尤其是在描述北方冬季或荒漠地带时。它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状态或心理状态的贫瘠。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荒凉、孤独和缺乏生机。它也可能引发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反思。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家乡的冬季景象时使用这个词,如“家乡的冬天总是光秃秃的,让人感到有些凄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光秃秃的枝头,挂着冬日的寂静,每一阵风过,都是时间的低语。”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冬天的枯树、荒芜的田野;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裸露土地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re”或“barren”,它们在描述缺乏植被或装饰的物体时与“光秃秃”有相似的含义。
“光秃秃”这个词在描述缺乏装饰或植被的状态时非常有效,它不仅传达了视觉上的信息,还常常带有情感和文化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如何影响情感和联想是非常重要的。
1.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
2.
【秃】
(象形。从人,上象禾粟之形。本义:头顶无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秃,无发也。 、 《礼记·问丧》-秃者不免。 、 《礼记·丧服四制》-秃者不髽。 、 《礼记·明堂位》注-齐人谓无发为秃揭。 、 《后汉书·匈奴传》。注:“即乃翁也。”-秃翁。 、 清·袁枚《祭妹文》-齿危发秃。
【组词】
秃厮、 秃科子、 秃驴、 秃颅、 秃人、 秃儿、 秃发
3.
【秃】
(象形。从人,上象禾粟之形。本义:头顶无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秃,无发也。 、 《礼记·问丧》-秃者不免。 、 《礼记·丧服四制》-秃者不髽。 、 《礼记·明堂位》注-齐人谓无发为秃揭。 、 《后汉书·匈奴传》。注:“即乃翁也。”-秃翁。 、 清·袁枚《祭妹文》-齿危发秃。
【组词】
秃厮、 秃科子、 秃驴、 秃颅、 秃人、 秃儿、 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