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1:45
撩蜂剔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挑逗蜂和蝎子。这个成语比喻故意招惹那些凶狠或危险的人或事物,自找麻烦或危险。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自量力、故意挑衅强者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某人不要去招惹那些他们无法应对的人或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某些人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为何总是选择与危险或困难的事物对抗。
同义词: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惹火烧身 反义词:避重就轻、明哲保身、退避三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界中蜂和蝎子的行为描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用以形容那些不理智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蜂和蝎子通常被视为危险的生物,因此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警示意味。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明智地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危险。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教训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不理智行为而遭受后果的场景。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谨慎行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有人因为不听取劝告,执意去招惹那些他们明显无法应对的人,结果自然是遭遇了麻烦。这种情况下,“撩蜂剔蝎”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撩蜂剔蝎,自讨苦吃终不醒。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在荒野中,不顾警告,去挑逗一只蜂巢和一只蝎子,结果被蜇伤。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表现出来,增强成语的警示效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irring up a hornet's nest",意指挑起麻烦或危险的情况。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警示意义。
通过对“撩蜂剔蝎”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深层含义。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冲突。
却怕他没人做主,恶了西门庆,却不是去~。
1.
【撩】
揭起,向上掀起
【组词】
用手舀水浇洒
【组词】
2.
【蜂】
(形声。从虫,夆(fēng)声。本义:蜂,一种昆虫。有蜜蜂、胡蜂、细腰蜂等。特指“蜜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蜂,飞虫螫人者。 、 《左传·僖公十二年》-蜂虿有毒。 、 《汉书·文元传》-蜂目而豺声。 、 《论衡·言毒》-蜜为液,蜂则阳物也。
【组词】
蜂虿、 蜂臣、 蜂扇蚁聚
3.
【剔】
(形声。从刀,易声。本义:分解骨肉,把肉刮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即为鬄之或体。-剔,解骨也。 、 《通俗文》-去骨曰剔。
【组词】
剔股;剔肉;剔骨头
4.
【蝎】
毒虫名。也称“钳蝎”。节肢动物门,蜘蛛纲,蜘蛛亚纲,蝎目。
【引证】
《说文》-蝎,蝤蛴也。从虫,曷声。 、 《国语·晋语》-虽蝎焉避之。 、 《国语·鲁语》-虽蝎谮之。
【组词】
蝎梢、 蝎蝎螫螫、 蝎子、 蝎唇、 蝎子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