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4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48:46
斩尽杀绝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彻底消灭,不留任何余地。它通常用来形容对敌人或对手进行极端的、不留后路的打击或消灭。
斩尽杀绝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战争和斗争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但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彻底消灭的概念。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和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对敌人的无情态度。在现代社会,它也常被用来强调对问题的彻底解决。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暴力和残酷。它可能引发对战争、斗争和复仇的深层次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对某个问题的彻底解决,或者对某个对手的彻底击败。例如,在商业竞争中,某个公司可能采取斩尽杀绝的策略来击败竞争对手。
在诗歌中,可以将 斩尽杀绝 融入到描述战争或斗争的场景中,强调其残酷性和彻底性。例如:
铁蹄踏破山河碎,斩尽杀绝不留情。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战场上的残酷场景,士兵们无情地消灭敌人。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激烈、紧张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ipe out" 或 "annihilate",它们也传达了彻底消灭的概念,但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斩尽杀绝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和残酷性,常用于描述彻底消灭的行为。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这个成语的词源、文化背景和情感联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个成语的正确用法和语境,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小官今日将秦国二将活挟将来了,将众兵斩尽杀绝也。
元·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小官今日将秦国二将活挟将来了,将众兵斩尽杀绝也。”
1.
【斩】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斩,截也。 、 《尔雅·释诂》-斩,杀也。 、 《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 、 《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 、 《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掌斩杀贼谍而膊之。 、 《墨子·备城门》-不从令者斩。 、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 、 、 、 《世说新语·自新》-杀虎斩蛟。
【组词】
斩使、 斩棺戮尸、 斩立决、 斩馘、 问斩、 斩首
2.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
3.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4.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