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1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13:40
“不拔之柱”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比喻坚定不移、不可动摇的事物或人。它源自于古代建筑中稳固不动的柱子,用来比喻那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人或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不拔之柱”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重要的支撑力量,如“他是我们团队的不拔之柱”。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常用来形容某人的坚定性格或某物的稳固性,如“他的决心就像不拔之柱一样坚定”。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直接指代稳固的支撑结构。
“不拔之柱”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建筑结构中的稳固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扩展到比喻人的坚定性格和事物的稳固性。
在**文化中,“不拔之柱”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坚定不移”和“忠诚”等价值观相联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困难时期保持坚定和忠诚的人。
这个词汇给人以稳定、可靠和坚定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坚固的建筑物和坚定的信念,激发人们对稳定和坚持的向往。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在我们面临学术挑战时始终如一地支持我们,就像“不拔之柱”一样。他的坚定和耐心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如不拔之柱,/ 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他的信念,如坚固的石柱,/ 支撑着我们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古老的建筑,其柱子坚固而稳定,给人一种安全和可靠的感觉。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稳定、旋律坚定的音乐,来增强“不拔之柱”的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illar of strength”或“rock-solid”,它们都传达了坚定和稳固的含义。
“不拔之柱”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坚定和稳固的概念。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欣赏这个词汇的多维含义和文化价值。
圣人倚不拔之柱。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