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5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52:02
“咫尺之书”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近在咫尺的书”,其中“咫尺”指的是非常短的距离,比喻极近的地方。因此,“咫尺之书”通常用来形容书籍或知识近在手边,易于获取。
在文学作品中,“咫尺之书”可能用来比喻知识或智慧的易得性,或者强调某人身边有宝贵的资源却不自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手边有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书籍。在专业领域,如图书馆学或教育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资源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咫尺”一词源自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咫约为八寸,一尺约为十寸,因此“咫尺”形容距离极短。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后来逐渐演变成比喻用法,用来形容事物的近在咫尺。
在**传统文化中,书籍被视为知识的载体,而“咫尺之书”强调了知识的易得性和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这个词汇也可以用来形容电子书籍或在线资源的便捷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便利。它让我联想到随时可以获取的知识和智慧,以及在需要时能够立即找到帮助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使用电子书阅读器,感觉就像拥有了一本“咫尺之书”,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可以轻松访问我需要的书籍和资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知识的海洋里, 每一本咫尺之书, 都是一盏明灯, 照亮前行的路。”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其中一本书特别显眼,因为它近在咫尺。听觉上,我可以想象翻书的声音,象征着知识的获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 your fingertips”,意思是某物近在手边,易于获取。这个表达也强调了便捷性和可及性。
“咫尺之书”这个词汇强调了知识的易得性和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这个词汇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资源,并充分利用它们。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传达知识的价值和便捷性。
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闻得钱騕智勇足备,明公若驰~,厚具礼币,只说越州贼寇未平,向董昌借钱騕来此征剿。
1.
【咫】
(形声。从尺,只声。本义: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 、 《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 《国语·晋语》-吾不能行也咫。 、 《国语·楚语》。注:“言少也。”-是知无咫。
【组词】
咫尺之书
比喻距离很近。
【引证】
《周书·太子》。注:“喻近。”-晋视道如咫。 、 《吕氏春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
【组词】
咫步、 咫见、 咫书、 咫尺千里、 咫只天颜
2.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