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5:18
词汇“兀兀穷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该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兀兀穷年”字面意思是指一年到头都忙碌不停,形容人非常勤劳,没有休息的时间。其中“兀兀”表示忙碌不停,“穷年”则指整年。
“兀兀穷年”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兀兀者,勤也。”后来在《史记》等古籍中也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兀兀穷年”这个成语在赞美勤劳精神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勤劳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默默奉献、不懈努力的人。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勤奋和坚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每天早出晚归,全年无休地为学生辅导,真正做到了“兀兀穷年”。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兀兀穷年勤耕耘,春华秋实不负君。”
想象一个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画面,或是听到风吹过稻田的声音,这些都能与“兀兀穷年”的勤劳形象相联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rk tirelessly throughout the yea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勤劳精神是相通的。
“兀兀穷年”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勤劳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在现代社会,尽管其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所蕴含的勤劳和坚持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
1.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兀,高而上平也。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兀岸、 兀嵝
2.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兀,高而上平也。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兀岸、 兀嵝
3.
【穷】
(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穷,极也。 、 《小尔雅·广诂》-穷,竟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横四海兮焉穷? 、 《山海经·大荒南经》。注:“流极于此山也。”-赤水穷焉。 、 《吕氏春秋·下贤》-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接天莲叶无穷碧。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乐亦无穷。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理屈词穷。
【组词】
穷形尽致、 穷师远讨、 穷兵屯戍、 无穷、 穷了、 穷生
4.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