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3:40
成规:指长期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规则或惯例。它通常指的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固定做法或标准。
成规一词源于汉语,由“成”和“规”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成”意味着完成或形成,“规”意味着规则或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长期形成的、被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
在许多文化中,成规被视为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它们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方向,并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然而,过度依赖成规也可能限制创新和进步。
成规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保守和传统的情感色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稳定、可靠和秩序,但也可能让人感到束缚和缺乏灵活性。
在个人生活中,成规可能体现在日常习惯、家庭传统或职业行为准则中。例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循家庭节日传统或遵守工作场所的伦理规范。
在诗歌中,成规可以被用来象征传统与创新的冲突:
在古老的成规中,
我们找到了秩序的慰藉,
但也在创新的呼唤中,
听见了自由的旋律。
成规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书籍、传统的仪式或有序的排列。在视觉上,它可能与对称、整齐的图案相关;在听觉上,它可能与庄重的音乐或正式的演讲相关。
在不同文化中,成规的概念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成规可能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关键;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创新可能更受重视。
成规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词汇,它在社会秩序、个人行为和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运用成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也鼓励我们在必要时寻求变革和创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成规的概念提醒我们平衡传统与创新,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2.
【规】
(会意。金文字形,从聿从周,当系以规画之意。本义: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 、 《孟子》-规矩方圆之至也。 、 《诗·沔水》序·笺-规者,正圆之器也。 、 《楚辞·离骚》-圆曰规,方曰矩。 、 《墨子·天志上》-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 《荀子·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组词】
规绳、 规旋、 规轮、 规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