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0 20:3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0 20:38:44
成诵:指能够熟练地背诵或记忆某段文字,通常指诗歌、经典或其他文学作品。
“成诵”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成”意为完成、达到,“诵”意为背诵、朗读。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诵”逐渐固定为指代熟练背诵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成诵经典诗文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对经典文献的成诵是必备技能。
“成诵”一词给人以勤奋、专注和记忆深刻的联想,常与学*、教育相关联,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
在学生时代,我曾花费大量时间成诵古诗文,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的记忆力,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使用“成诵”来表达对某段文字的深刻记忆,如:
岁月如梭,诗篇成诵,
字字珠玑,心间永驻。
想象一个学生在图书馆里,手持古籍,轻声诵读,周围是安静的氛围和书香的气息,这种场景与“成诵”紧密相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morize”或“commit to memory”,但“成诵”更强调的是熟练和深刻的记忆状态。
“成诵”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体现了语言的记忆和表达功能,也承载了文化和教育的深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运用“成诵”这一概念,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1.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2.
【诵】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诵,讽也。 、 《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 《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 《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
【组词】
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 诵笃笃、 诵咏、 诵诗、 诵说、 诵数、 诵谏、 诵忆、 诵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