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19:20
刑名师爷:这个词组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府中负责审理案件、判决刑罚的官员或幕僚。字面意思是指专门处理刑法事务的师爷,即助手或顾问。
在文学作品中,“刑名师爷”常被描绘为精通法律、善于推理的人物,如《包公案》中的包拯。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历史色彩,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司法制度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法学研究中,这个词用于描述古代司法体系中的特定角色。
同义词:法曹、判官、司法官 反义词:无(因其特定历史背景,难以找到直接反义词)
“刑名师爷”一词源自**古代的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法官”、“律师”等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刑名师爷常被视为公正和智慧的象征,他们的形象在民间故事和戏剧中被广泛传颂。
提到“刑名师爷”,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法庭、公正的审判和复杂的法律案件,给人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在历史小说或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刑名师爷的形象,他们通常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推动剧情发展。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将“刑名师爷”作为一个角色,赋予他智慧和正义的特质,通过他的视角展现古代社会的法律和道德。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刑名师爷坐在古代的法庭上,手持卷宗,神情严肃,周围是古代的装饰和服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法律和秩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职业可能是“judge”(法官)或“lawyer”(律师),但这些词汇没有“刑名师爷”所带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定性。
“刑名师爷”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也是古代司法文化的一个缩影。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法律和社会结构,对于学***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3.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4.
【爷】
(形声。从父,耶声。简体字“卩”只是个符号。本义:父亲)。
同本义。也作“耶”。
【引证】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 、
【组词】
爷娘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