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5:4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5:43:20
“愧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愧”和“栗”两个字组成。其中,“愧”表示羞愧、内疚,而“栗”则有颤抖、恐惧的意思。结合起来,“愧栗”描述的是因为羞愧或内疚而感到恐惧或颤抖的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愧栗”常用来描绘人物因内心深处的羞愧感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颤抖、恐惧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仍可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可能会更深入地探讨“愧栗”这一心理现象。
同义词:羞愧、内疚、恐惧、颤抖
反义词:自豪、自信、无畏、镇定
“愧”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表示羞愧、内疚。“栗”字则有颤抖、恐惧的意思,最早见于《诗经》。两者结合形成的“愧栗”一词,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有使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出现在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和内疚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情感,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义”密切相关。因此,“愧栗”这一词汇在描述人物心理状态时,往往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愧栗”一词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因犯错而感到的深深的内疚和羞愧,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体验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增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深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作弊,结果被老师发现。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愧栗,不仅因为作弊的行为,更因为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这种愧栗感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了改正措施。
在诗歌中,可以将“愧栗”融入到对内心冲突的描绘中:
夜深人静,愧栗如影随形,
心中的愧疚,如寒风刺骨。
每一次回忆,都如重锤击心,
愧栗之情,难以言表。
在视觉上,“愧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寒冷的夜晚颤抖的画面,或者在黑暗中孤独无助的身影。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寒风呼啸的声音,或者心跳加速的砰砰声。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愧栗”的词汇,但可以用“shame and fear”或“guilt and trembl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对羞愧和恐惧的重视程度不同,但这种情感体验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通过对“愧栗”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深刻情感和内心冲突中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同时,了解其文化和社会背景,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的深层含义。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栗】
(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引证】
《说文》-栗,栗木也。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 《论语》-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组词】
栗主、 栗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