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45
“声势熏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声音和气势都非常强烈,以至于能够影响到周围的环境或人的情绪。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活动或**的影响力非常大,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响。
在文学作品中,“声势熏灼”常用来形容战争、政治或大型的壮观场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任何具有强烈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或活动。在专业领域,如新闻报道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强调某个的社会影响力和历史意义。
“声势熏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中的“熏灼”原指火势猛烈,后来引申为影响力强大。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含义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声势熏灼”常与重大历史或社会联系在一起,强调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描述各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
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壮观、激动人心的场面。它能够激发人们对力量和影响力的敬畏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背后深层原因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观看一场大型音乐会时感受到“声势熏灼”的效果,那种集体的激情和能量让人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声势熏灼的**,星光也黯然失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旗帜飘扬,声音震天,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昂的音乐或人群的呼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thunderous impact”或“a monumental ev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意义,即某个**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声势熏灼”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通过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传达情感和思想中的力量。
仁宗亲政,和坤下狱赐死,谕云‘当和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加恩追赠副都御史,伊子照加赠官衔,给予荫生。’
清朝乾隆时期,何珅势力强大,他贪污受贿,收受的钱财足以给清廷开支十年。仁宗亲政后,将何珅下狱赐死,没收其家产,发布告:“当何珅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曹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加恩追赠副都御史,伊子照加赠官衔。”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熏】
4.
【灼】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灼,炙也。 、 《诗·节南山》笺-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 、 《史记·龟策传》-征丝灼之。 、 《淮南子·泛论》-不可灼也。 、 《楚辞》-唐虞点灼而毁议。 、 《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组词】
灼艾、 灼臂落发、 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