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1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10:59
櫜弓戢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弓箭收藏起来,把戈矛收起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停止战争,和平共处,或者比喻不再使用武力,追求和平。
在文学作品中,櫜弓戢戈 常用来描绘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或者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军事或政治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
櫜弓戢戈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櫜弓矢,戢戈矛。”原意是指将战争用的弓箭和戈矛收藏起来,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和平状态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和平一直被视为最高理想之一。櫜弓戢戈** 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反对滥用武力。
这个成语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宁静的田园生活,远离战争的喧嚣。它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国际关系、历史**或个人对和平的看法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櫜弓戢戈日,花开满园时。 和平如春水,润物细无声。
想象一幅画面:夕阳下,一位老者将弓箭和戈矛收入仓库,远处孩子们在田野中嬉戏,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宁静和温馨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y down arms”,意为放下武器,追求和平。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和平寓意。
櫜弓戢戈 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和平的景象,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是以未获从命,~。
1. 【櫜】
2.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3.
【戢】
收藏。
【引证】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 、 《国语·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
【组词】
戢刃、 戢戢、 戢载、 戢藏
引申指停止战争。
【引证】
《左传·隐公四年》-弗戢,将自焚。
【组词】
戢戈、 戢兵、 戢武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