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8: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8:16:59
“敢怒而不敢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内心愤怒但不敢表达出来。这个成语描述了一种情境,即一个人虽然对某事或某人感到不满或愤怒,但由于某种原因(如权力、地位、环境等)而选择保持沉默,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在描述受压迫或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物时。在口语中,它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不公或不愉快的情况时,因顾忌而选择忍气吞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个体的自我抑制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如“忍气吞声”强调忍受和沉默,“直言不讳”则强调直接和坦率。
“敢怒而不敢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之间矛盾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也在不断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内心的不满与外在的沉默——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敢怒而不敢言”这个成语的使用和理解。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这个成语有时也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度压抑个人情感的社会现象。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沉默的抗议和内心的挣扎。它提醒我们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敢怒而不敢言”的经历,比如在职场中面对不公待遇时的沉默,或在家庭中面对冲突时的忍让。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敢怒而不敢言”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如:
在沉默的夜里,
心中的火焰燃烧,
敢怒而不敢言,
是夜的悲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面带愁容的人,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但嘴角却紧闭,这种视觉形象很好地诠释了“敢怒而不敢言”的意境。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压抑的旋律来表达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无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ite one's tongue”或“hold one's pe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即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敢怒而不敢言”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沟通策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维护个人权利和表达真实情感之间寻找平衡。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李忠见鲁达凶猛,~,只得陪笑道,好性急的人。
1.
【敢】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敢,进取也。 、 《广雅》-敢,勇也。 、 《贾子道术》-信理遂惔谓之敢。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洁廉而果敢者也。 、 《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 、 《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 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三国志·董袭传》-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组词】
敢毅、 敢士、 敢直、 敢勇、 敢断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 《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 《战国策·燕策》-人不敢与忤视。 、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
【组词】
敢说;敢想;敢干;敢士、 敢勇当先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5.
【敢】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敢,进取也。 、 《广雅》-敢,勇也。 、 《贾子道术》-信理遂惔谓之敢。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洁廉而果敢者也。 、 《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 、 《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 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三国志·董袭传》-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组词】
敢毅、 敢士、 敢直、 敢勇、 敢断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 《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 《战国策·燕策》-人不敢与忤视。 、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
【组词】
敢说;敢想;敢干;敢士、 敢勇当先
6.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