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4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43:18
词汇“印累绶若”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组。因此,我将基于这个词汇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下分析可能包含一定的推测性。
“印累绶若”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义:
将这些字组合起来,“印累绶若”可能指的是印章上的丝带积累得如同某种状态或样子。
由于“印累绶若”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组,可能是作者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或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创造的。
由于词汇的非标准性,以下例句可能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由于“印累绶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直接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如果将其拆分为单个字的意义来考虑,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词汇,但它们的细微差别难以具体描述。
由于缺乏具体的历史文献支持,“印累绶若”的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
在古代**,印章和绶带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如果“印累绶若”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下被使用,它可能与这些象征意义有关。
对于不熟悉这个词组的人来说,它可能带来一种神秘或古典的情感联想,可能与古代文化和仪式感有关。
由于词汇的非标准性,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印累绶若”。
在创作中,可以将“印累绶若”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描述某种积累或沉淀的状态,例如在描述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官员或文人书房中印章和书籍的画面,绶带交织,书籍堆积,营造出一种古典而沉静的氛围。
由于词汇的非标准性,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进行比较。
“印累绶若”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其理解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然而,由于其非标准性,它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然则~之徒,其必娇尾厉角。
1.
【印】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 、 蔡邕《独断》-玺者,印也。印者,信也。 、 《苍颉篇》-印,验也。 、 《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玺谓之印。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每字为一印。 、 、 、
【组词】
印务、 印券、 印佩、 印牌、 印囊、 印曹
2.
【累】
罪行;过失。
【引证】
《世说新语》-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组词】
罪累
3.
【绶】
(形声。从糸(mì),受声。本义:丝带。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分与等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绶,绂维也。 、 《小尔雅》。按,绶者,组带之大名。-绂谓之绶。 、 《周礼·幕人》。司农注:“组绶所以系帷也。”-掌帷幕幄帟绶之事。 、 《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 、 《董巴舆服志》-古者君佩玉,尊卑有序。及秦,以采组连结于繸,谓之绶。 、 《汉书·朱买臣传》-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
【组词】
绶带、 绶笥、 绶囊、 绶花
4.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