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47: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47:11
拯危扶溺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拯救处于危险中的人,帮助溺水者。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在文学作品中,拯危扶溺 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高尚品德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助他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社会工作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专业人士在处理紧急情况时的职责和行为。
同义词:救死扶伤、救苦救难、助人为乐 反义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漠不关心
拯危扶溺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献和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用的成语。
在文化中,拯危扶溺**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无私和奉献。它鼓励人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位路人救助一位摔倒的老人,这种行为让我深刻体会到拯危扶溺 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将拯危扶溺 融入到描述英雄事迹的诗句中:
风雨中,他挺身而出, 拯危扶溺,英勇无畏。 生命之光,因他而亮, 人间大爱,永存心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救援场景的画面,如消防员救火、医生抢救病人等。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紧急救援的警报声或人们的呼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scue the drowning and save the dying",虽然不如拯危扶溺 这个成语简洁,但传达了相似的意义。
拯危扶溺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道德和行为的指引。它提醒我们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互助精神和道德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1.
【拯】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引证】
《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艮期腓,不拯其随。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4.
【溺】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
【引证】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更:轮番。睢:范睢。)
【组词】
溺尿、 溺溲
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
【引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热,故溺赤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
【组词】
溺盆子、 溺壶、 溺窝子、 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