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2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26:58
词汇“哀拯”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哀”和“拯”两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哀拯”可能指的是在悲伤或困境中进行救助或帮助的行为。
由于“哀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深切的同情和救助行为,尤其是在描述悲剧或灾难场景时。
“哀”和“拯”都是古老的汉字,它们的意义在历史上相对稳定。组合成“哀拯”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创新用法,用以强调在悲伤情境下的救助行为。
在**文化中,同情和救助他人被视为美德。因此,“哀拯”这样的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这种美德在特定情境下的体现。
“哀拯”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同情和希望。它传递了一种在困难时刻互相支持的情感。
由于“哀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容易遇到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概念,提醒我们在他人遭遇不幸时伸出援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哀拯”来表达一种深切的同情和救助的情感: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我看见你,哀拯的身影,
在黑暗中点亮希望的灯。
“哀拯”可能让人联想到救援现场的画面,或者是救援人员在灾难中救助受困者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救援车辆的警报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如英文中的“compassionate rescue”。
“哀拯”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强调了在悲伤或困境中的救助行为。虽然不常见,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用来描述在困难时刻展现的人性光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和行为。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拯】
(形声。从手,丞(chéng)声。本义:向上举)。
同本义。
【引证】
《易·艮》。王弼注:“随,谓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孔颖达疏:“拯,举也。”-艮期腓,不拯其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