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2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27:31
词汇“商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商榷”字面意思是指商量、讨论,通常用于正式或学术场合,表示对某事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以达成共识或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商榷”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商”指商量,“榷”指讨论。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商榷于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商榷”体现了对问题的认真态度和追求共识的精神。在社会交往中,它强调通过理性讨论解决问题,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与中庸之道。
“商榷”给人以正式、严谨的印象,常与学术、法律等领域的严肃讨论相关联。它传递出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共识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与学术会议时使用“商榷”一词,与同行就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讨论,感觉这个词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我们对学术问题的认真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将“商榷”融入到描述智者对话的场景中:
智者相对坐,商榷天地间。
一字一句间,真理渐显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位学者在书桌前认真讨论的场景,背景是满架的书籍和研究资料。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他们低沉而有力的讨论声,以及偶尔的笔触声。
在英语中,“商榷”可以对应为“discuss”或“deliberate”,前者更为通用,后者则更强调深思熟虑的讨论。
“商榷”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对问题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与中庸之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商榷”可以提升表达的正式性和严谨性。
1.
【商】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商,从外知内也。 、 《广雅》-商,度也。 、 《汉书·赵充国传》-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
【组词】
商略、 商算、 商度、 商羊、 商谜、 商功
2.
【咄】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咄,相调也。 、 《字林》-咄,相诃也。 、 《苍颉篇》-咄,啐也。 、 《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咄!口无毛。 、 《史记》-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 、 《水浒传》-咄!你是个破落户。
【组词】
咄叱、 咄啐、 咄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