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4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41:56
“攘为己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人或物强行占有或据为己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不正当的占有行为,强调这种占有是非法的或不道德的。
在文学作品中,“攘为己有”常用于描述贪婪或不诚实的人物行为,如小说中的人物为了私利而侵占他人的财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人行为的批评或不满。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这个词汇用于强调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同义词“侵占”和“霸占”强调的是强行占有的行为,而“窃取”则侧重于秘密地偷取。反义词则表达了放弃或归还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人或物的行为。
“攘为己有”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攘”字原意为排斥、抵御,后来引申为夺取、占有。这个成语的历史悠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财产权的重视和保护。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获取财富应遵循正当途径。因此,“攘为己有”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愤怒、失望或鄙视。它让人联想到贪婪、不诚实和自私的行为,影响人们对某些行为的道德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人试图攘为己有,我们可能会感到被侵犯,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色如银,却被贪婪之手攘为己有,夜空失色,星辰黯然。”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紧紧抓住不属于自己的物品,面露贪婪之色。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锐的警报声或失望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claim something as one's own”,但这种表达没有“攘为己有”所包含的负面道德评价。
“攘为己有”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道德评价色彩,强调了不正当占有的负面性质。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他经常把别人的功劳~。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3.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