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5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52:05
初犯:指某人第一次违反法律、规章或道德规范的行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法律语境中,指的是一个人首次犯罪的情况。
初犯这个词由“初”和“犯”两个字组成。“初”表示第一次或最初,“犯”表示违反或犯罪。在古代汉语中,“犯”已有犯罪的意思,而“初”则强调了第一次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法律语境中被广泛使用。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对于初犯的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中,初犯可能会被视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在其他社会中,可能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初犯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改过自新和宽容的联想。它也可能引发对法律公正性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初犯这个词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法律讨论或个人经历中。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听到某个初犯的案件后,思考法律的公正性和改造的可能性。
在诗歌中,初犯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挣扎:
初犯的夜晚,星光黯淡, 内心的挣扎,如潮水般涌来。 悔恨的泪水,滴落在心田, 希望的曙光,能否再次照亮前行的路。
初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法官的锤声,以及被告紧张的表情。视觉上,可能会想到监狱的铁窗或法律文书。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初犯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first-time offender”与“初犯”相对应,但在处理方式和法律观念上可能存在差异。
初犯这个词在法律和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到法律的执行,还涉及到对人的改造和教育。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初犯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法律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1.
【初】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 、 《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初,舒也。 、 《易·既济》-初吉终乱。 、 《易·书大传》-名曰初虑。 、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 、 《论衡·订鬼》-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 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组词】
初岁、 初枯、 初头、 初化、 初末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