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3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5:34:41
凉亭:凉亭是一种小型的户外建筑,通常用于提供遮荫和休息的场所。它多建于公园、花园、湖边或庭院中,供人们乘凉、休息或观赏风景。
凉亭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诗经》等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凉亭的设计和功能都有所演变,但其基本概念——提供遮荫和休息的场所——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凉亭常与文人墨客的雅集联系在一起,是诗词歌赋中常见的元素。它也象征着宁静和和谐,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亭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常让人联想到悠闲的午后、轻柔的风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它也是人们放松和思考的好地方。
在我小时候,家附近的公园里有一个凉亭,夏天时我们常去那里避暑,听老人讲故事,那是我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一。
在诗歌中,凉亭可以被描绘为:
翠竹环绕,清风徐来, 凉亭静立,岁月悠悠。 一壶清茶,几卷诗书, 时光在此,缓缓流淌。
凉亭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传统的**建筑风格、木质的结构和瓦片屋顶。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或是远处传来的鸟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结构可能是“gazebo”,虽然设计和用途相似,但在文化和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
凉亭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具体的建筑结构,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1.
【凉】
辅佐。 同: 倞
【引证】
《诗·大雅·大明》。传:“佐也。”-凉彼武王。
【组词】
凉贰
信,实。 同: 谅
【引证】
《诗·大雅·桑柔》-凉曰不可,覆背善詈。 、 《左传·昭公四年》-君子作法于凉。
2.
【亭】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同本义。后指驿亭。
【引证】
《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 、 《一切经音义经》-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 《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 、 晋·干宝《搜神记》-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组词】
亭邮、 亭民、 亭寺、 亭舍、 亭传、 亭置、 亭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