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5:40
孝义:这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孝”指的是尊敬和照顾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义”则指的是正义、道义,即做事情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结合起来,“孝义”强调的是在尊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坚守正义和道义。
在文学作品中,“孝义”常常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高尚品质,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行为放荡,但对母亲王夫人的孝顺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体现了他的孝义之心。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孝义”来称赞某人既孝顺又正直,例如:“他真是个孝义之人,不仅对父母孝顺,还经常帮助邻里。”
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社会学中,“孝义”可能被用来讨论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同义词:孝道、忠孝、仁义
反义词:不孝、无义
“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是孩子在老人面前恭敬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尊敬和照顾父母的道德规范。“义”字则源于古代的“仪”,意为仪式、规矩,后来引申为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在传统文化中,“孝义”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影响了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行为。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仁的基础,义是行为的准则,两者结合构成了**传统社会的道德框架。
提到“孝义”,我联想到的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实践孝义。
在我的生活中,我努力做到对父母孝顺,同时在工作和社交中坚守正义和道义。例如,我会定期回家看望父母,同时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和诚信的原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孝义”:
孝义如春风,温暖心田间, 父母恩深似海,儿女情长绵。
视觉上,“孝义”可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家庭团聚的画面,父母与子女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对话和笑声。
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尊敬父母的观念,但“孝义”这一概念并不像在文化中那样被强调。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而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
通过对“孝义”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一词汇不仅指导着我的行为,也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注重将“孝义”这一概念融入到我的言行中,以体现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1.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