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2:10
恕己及人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宽恕自己,也要宽恕别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不仅对自己要有宽容之心,对他人也应持有同样的宽容和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恕己及人 常用来表达作者对于人际关系的理想态度,鼓励读者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解朋友或家人在冲突中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培训中,这个成语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来教授。
恕己及人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表达宽容和理解的重要词汇。
在文化中,恕己及人** 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紧密相关。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安慰,因为它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态度。在思考和表达中,恕己及人 提醒我要有同理心,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宽容。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因为误会而对我产生了误解,我选择了恕己及人 的态度,主动沟通并解释清楚,最终我们和解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心灵的花园里,
我种下恕己及人的种子,
让它在宽容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开出和谐的花朵。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人在夕阳下握手言和,背景是宁静的湖泊和连绵的山脉。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恕己及人 的和谐与宽容。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Treat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达,这也是一种强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恕己及人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原则,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促进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束发修身,有~之志。
1.
【恕】
(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恕,仁也。 、 《孟子》-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声类》-以心度物曰恕。 、 《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 《墨子经上》-恕,明也。 、 《礼记·中庸》。注:“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忠恕违道不远。 、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组词】
恕直、 恕心、 恕实、 恕道
饶恕,宽恕。
【引证】
《战国策·赵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组词】
恕谅、 恕免、 恕辞
2.
【己】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